物理与天文学院:立足基础学科 培养拔尖人才
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办学历史肇始于1933年东陆大学数理系。1945年,在顾建中、杨桂宫、胡维菁合力筹办下,国立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物理系正式建系,系主任先由时任校长熊庆来兼任,后正式聘请钟盛标担任,赵忠尧、彭桓武等著名物理学家曾在物理系任教;1995年,物理系与数学系、材料系、地球物理系合并组建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理学院;2002年,物理系与数学系组成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数理学院;2005年,物理系与材料学系组建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物理科学技术学院;2013年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成立天文系;2015年12月物理系与天文系重组为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并延续至今。
学院历史沿革
多年来,学院秉承“重视数理基础、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为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基础学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与天文学人才。
学院现有物理学、天文学(熊庆来天文菁英班)、数理基础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天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理基础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物理学、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物理学、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形成物理学和天文学“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
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6人,博士后15人,包括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5人。拥有多个科研平台和团队,包括云南省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天体物理和宇宙线团队、云南省高校光学与光电子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的科研平台
结合学科发展,学院建设了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天文台、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超快磁光综合测量平台、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数字医疗技术中心、高性能计算及数据存储中心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课题1项。
夯实基础加强应用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云南省高校体制改革的四个试点学院之一,物理与天文学院坚持“夯实基础,加强应用,探索前沿,特色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双轨制:在坚持为国家培养学科基础扎实、服务云南、面向全国的物理学和天文学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同时,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校党委书记周学斌出席学院教职工大会
“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和“天文菁英班”探索物理学、天文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少而精、高层次”思路,实行“定期淘汰+选拔补充”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严格选拔和精心培养,动态选拔专业兴趣浓厚、有潜力的学生,激发学生潜能。学院配备优质教师资源,进行小班授课,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并引导其进行科研实践,为进入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深造打下扎实基础。
“天文菁英班”由物理与天文学院、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和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联合教学,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师资力量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学者。其中,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选派优秀教师讲授相关课程,全程参与本科教学和实践训练。
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近三年,“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平均升学率为68.60%,“天文菁英班”平均升学率为60.56%;“天文菁英班”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余篇。
分类分层设计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学院还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根据理工科学院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学院将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分为A、B、C三类,各专业根据教学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相应类别的大学物理理论课程。三个类别中的各门课程均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要求、实行教考分离。实验课程则按照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构建相互连贯、相互补充、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设计,既强调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物理性,又强化实验课程的前沿性、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基础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实现基础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相应类别的准确衔接,并能向优秀高中学生延伸和推广。
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近年来,《大学物理A:力学》《大学物理C》入选省级线上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宇宙线地面探测虚拟仿真实验》《太阳活动的仿真实验》入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大学物理A:光学》入选校级线上线下示范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将于年内出版;“物理实验教学层次化创新设计及应用”获2022年度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教融汇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秉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理念,以“将学科前沿研究与成果融入创新实践课程”为特色,积极推行“教、产、学、研、政”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促进科教融汇与校企融合。结合绿色烤房扶贫、远程医疗等项目,搭建服务社会的实践教育平台,强化以服务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获佳绩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6项、铜奖9项;“挑战杯”获国赛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南赛区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立项大创项目国家级17项、省级21项。
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成果
其中,“光盎学生创新团队”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新型远程医疗互助平台”项目入选2019国务院50佳扶贫案例,入选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试点项目。
社会服务与科普活动
学院依托光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方向人才队伍,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产学研用一体化、碳量子点制备技术、“互联网+”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绿色烤房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进“云南城乡远程医疗互助平台”等项目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物理与天文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前辈潜心教书育人的精神,聚焦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代要求,坚持“以本为本”,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持续优化的质保体系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厚植创新沃土,造就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