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2月9日起,物理与天文学院开展为期一月、每周两次的“物理学前沿专题系列讲座”。
在郑波院长的精心组织下,学院邀请了北京计算机科学中心林海青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邓友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宗华教授、厦门大学陈焕阳教授、苏州大学徐亚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新刚教授、苏州大学蒋建华教授和厦门大学李卫彬教授等学者,为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师生带来一系列精彩的线上讲座。
此次系列讲座的对象主要为物理学、数理基础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教师。
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下列讲座(按时间排序):
专家 |
讲座主题 |
主持人 |
邓友金 |
量子基础和量子技术漫谈 |
王留军 |
刘宗华 |
大脑功能的物理机制研究 |
郑 波 |
陈焕阳 |
变换光学与新型隐身 |
郑 波、胡世谦 |
徐亚东 |
超构表面及研究进展 |
郑 波 |
王新刚 |
惠更斯钟摆同步之谜 |
郑 波 |
林海青 |
Computational Physic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郑 波 |
蒋建华 |
声波、共振、能带和拓扑物理现象 |
郑 波 |
各位专家就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展开分享,同时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科研经验等,并鼓励学生珍惜大学学习阶段,提前规划未来人生。
每一场新奇的讲座,都有可能是学生人生中的一块新大陆,通过讲座不但能了解到各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举办的讲座主要内容如下:
邓友金教授主要为大家介绍了波尔原子模型、杨氏双缝干涉及通过贝尔不等式实验来阐述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测量及纠缠等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
刘宗华教授首先从大脑网络的基本概念、脑功能性质、脑结构网与功能网的构造及性质、网络集体行为的动力学建模等内容展开讲座。进而从复杂网络的新视角详细地讲解了部分同步化的机制如奇异态、遥同步和集团同步等,并简要讨论了大脑网络上的信号传播。
陈焕阳教授从费马光学原理出发,介绍了光子晶体、超构材料以及变换光学的内容,并且讲解了新型隐身在声波以及水浪等的工程应用。
徐亚东教授从超构材料的起源出发,重点介绍了二维超构表面的基本概念、物理及波场调控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包括奇偶性相关的异常衍射现象和新的光栅衍射规律等。
王新刚教授以惠更斯的重大发现“悬于同一木梁上的两个木摆能够以相同的频率摆动,且二者的相位总是相反”为例展开,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典型的同步现象,并介绍了同步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林海青院士简要介绍了计算物理的兴起、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计算物理的研究对象、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典和量子物理系统的模拟仿真,以及计算物理如今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展开讲座,研讨通过物理、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等学科交叉,为探索自然界奥秘、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提供方案。
蒋建华教授介绍了声波、共振、能带和拓扑物理现象,声波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是机械振动波的一种。机械振动现象中最常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共振现象。讲座从共振现象说起,说到声波导致的能带,以及奇特的宏观拓扑物理现象。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的宏观经典波动系统仍然有丰富的物理内涵等待我们发掘。
后期学院还将安排更多的讲座,敬请关注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星空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